1.阳谷的位置图怎么找 阳谷属于什么经络

2.小海怎么找最简单

3.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4.齐永脐针语录2: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

5.小肠经经络图及基本概述

阳谷的位置图怎么找 阳谷属于什么经络

小肠经治疗癫痫-小肠经的治疗作用是

1 阳谷的位置图怎么找

阳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2 阳谷属于什么经络

1、阳谷穴:经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出《灵枢。本输》。经(火)穴。

2、“阳谷穴”:“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3、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

4、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

5、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3 阳谷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颌肿、腕关节疾患、癫痫、癫狂等。

2、按摩阳谷穴的功效:通经活络、明目安神、镇惊聪耳。

4 阳谷的配伍疗法

1、阳谷穴配阳池穴:能预防及改善腕部疼痛;

2、阳谷穴配间使穴:能治癫痫病;

3、阳谷穴配听宫穴、下关穴、太冲穴:治耳聋;

4、阳谷穴配中冲穴、角孙穴:治口腔炎;

5、阳谷穴配曲池穴、外关穴:治上肢痿痹。

小海怎么找最简单

小海穴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之间凹陷中;少海穴在肘前区,肘横纹上的位置。

小海是什么意思:

1、小海,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

2、“小海穴”:“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3、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小海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瘰疬、癫痫等。

2、如果小肠吸收营养不良,具有造血功能障碍以及贫血等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此处穴位得到缓解。

3、长期按压小海穴,对于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以及尺神经痛、头痛、眼睑充血,听觉麻痹,寒热齿龈肿、下腹痛、四肢无力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

4、中医临床中,多用于治疗麻痹、齿龈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疾病。

5、小海穴配手三里穴,能够活血舒筋,可以治疗肘臂疼痛;配合谷穴、颊车穴,有清热消炎的作用。

6、按摩小海穴的功效:清热止痛、安神定志、清热祛风;生发小肠之气。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齐永脐针语录2: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

因为脐针治疗并非传统针刺学的定点治疗(多直刺),而是定位治疗(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性地向外斜刺或横刺)。脐针的进针带有明显的方位性。有了方位,也就有了补泻。根据病情,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然,临床上也采用手法补泻。

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

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位进针;有些疾病已非常明确,可根据该病的全息定位,直接予以治疗,比如肝炎或胆囊炎,可取其对应的震位或巽位进针。?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 ?头、首、胸部(含胸腔、胸骨、形态等)、大肠、大肠经、骨、骨关节(包括股骨头、圆型关节)、右足(包括腿、脚)、右下腹、右下颌、一切脏腑器官肢体的右下、右后侧、精液、男性;身体强健、体质寒凉、骨瘦之人、体内有各种硬化或梗、阻的人等。

病象与病症: 头部疾病、胸部疾病、脊椎疾病、骨疾病(胶质瘤、圆形瘤、骨瘤等) 、右足疾病 、硬化性疾病、慢、旧病、伤寒病、变化异常的疾病、急性暴病、结肠疾病、便闭壅结、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等。

《关节病、梗塞或梗性疾病、老年病、大肠疾病、男性生殖性疾病,右腿、右下腹、右下颌之病、秃头、一切脏腑器官肢体的右下、右后侧的疾病等病症 》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口、舌、牙齿、牙床、口角、咽、喉、肺、肺经、气管、痰、涎、肛门、女阴、小伤口、小疤痕、残疾、右手臂、右胁、右颊、右耳、皮毛、空洞、穿孔、缺陷、各个脏腑肢体器官的右部、正右侧等。?

病象与病症:口腔内疾病(口、齿、舌、咽喉、口腔粘膜等)、咳嗽痰喘、胸肺气管疾病、胸痞(痞为满、胀之意)、食欲不振、膀胱、尿道口、肛门疾病、、低血压、气短、贫血、外伤(手术等金属刃具致伤),轻微小病、皮肤病、头部伤等。

《 女阴、血压低(低血压、低压低)、白血球低、喘息、外伤、手术等金属刃具致伤、伤口、伤疤、手术刀口、浅伤口、轻微小病、痞病、表皮皮肤病、右耳听力差、右边牙齿有病或缺损、头部伤、头顶的头发稀少或脱发(秃顶、毛发病)、各个脏腑肢体器官的右部疾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 腹部、消化器官(脾)、脾脏、脾经、肌肉(包括肌肤)、右肩、右太阳穴、各个脏腑器官肢体的右上、右前侧等。

病象与病症: ?腹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饮食停滞、浮肿湿重、皮肤病(湿疹)、 晕症、劳累疲乏、慢、中气虚、癌症、肌肉无力、鼓胀症,危重病等。

《腹部疾病(胃肠及消化不良、腹痛)、腹部鼓胀、浮肿、脾虚、湿(气)重、神经衰弱、思虑症、抑郁症、失眠、皮肤病(湿疹)、肌肤病(溃疡性疮疡之类)、迷糊、旋晕症、昏迷、劳累疲乏、嗜卧或嗜眠症、瘫痪、慢、中气虚、(肌肉、全身等)无力症、肥胖症、癌症、各个脏腑器官肢体的右上、右前侧的疾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 鼻子、脊背(背部)、手、手掌、拳头、手背、脚、脚背、手指、脚趾、肱、肺、胃、胃经、乳房、胸大肌、颧骨、眉骨(高的)、皮肤(含肌肤)、左足、左下腹、左下颌、突起、隆起、鼓起、块状、脏腑器官肢体的左下、左后侧等。?

病象与病症:?胃病、不食症、虚胀、鼻手脚腰背之症、麻木症、指关节病、淤血症(血液循环不畅)、多种痘症、皮肤过敏、肿症(较硬)、凸起的炎症、疑难症、营养不良症、肿瘤、结石症、血症气血不通症、男性疾病、乳房疾病等。

《胃病、(胃纳)不食虚胀、鼻子、手、脚、背部的病与病症、麻木症、关节病(运动困难,关节涩而僵直不灵活等)、血液体液回圈不畅疾病和症状、血管(搭桥)旁支病、各种皮疹痘疹之类、“青春痘”、皮肤过敏症、肿症、肿块、结节症、凸起的炎症、疑难病症、营养不良症、肿瘤(良性)、结石症、血脉气血不通、各种阻滞症、梗塞、梗阻症、栓塞病、病情稳定、脊背僵持硬化症、自私与自我感觉良好症、自闭症、撒谎症、驼背、增生硬化症、脏腑器官肢体的左下、左后侧疾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足(腿、脚)、肝脏、肝经、神经、筋、头发(弯曲的)、声音、左手臂、左胁、左面颊、左耳、各种脏腑器官肢体的左侧等。

病象与病症:精神疾病、狂燥症、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癫痫、神经过敏、惊吓症、舞蹈病;妇科病、肝火旺、疼痛性症状、腿肿病、多动症、外伤(碰撞伤);突发性症状、急性发作疾患、剧烈症状(先重后轻,变化很快);咳嗽、声带咽喉病症、肝病、肝肿、肝炎、脂肪肝、各种肝病。

《恐惧症、高酸体质症、高血压、腿痛、左手臂痛;筋、爪、足、胁肋疾病;左肩臂疾病、紧张症状、声带疾患与症状、各种脏腑器官肢体的左侧病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头发(细、直、软或稀少)、神经、(肌肉、神经等)纤维、(表皮)薄皮肤、血管、气管、淋巴系统、呼吸器官、呼吸状况、体味、臭味(口气、屁等)、食道、肠道、胆、胆经、胆管、筋、肱、股、肋骨、胫骨、肺骨、左肩、左太阳穴、修炼者的“元气”、人体脏腑器官与肢体的左前或左上部等。?

病象与病症:伤风感冒、中风、受风、神经症状(洁癖)、胆疾患、传染病、坐骨神经痛、淋巴系统疾病、抽筋、强直强硬症;病情不稳定、喘息,哮喘。左肩背痛、神经炎、胯骨病、胫骨病、胸胀气、宿酒痞满、忧郁症、血管病、胆囊炎、胆石症等各种胆道疾病。

《左侧太阳穴痛、胯股疾患、尺骨病、胫骨病、肺骨病、腹内胀气、宿酒痞满(晚上喜欢喝酒引起的腹部胀满)、 气管、胸部疾病 、食道与肠道及气管疾病、幻觉症、指挥欲、缝合的伤口、细长或横向的伤口、较深的伤口、疤痕、人体脏腑器官与肢体的左前或左上部疾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肾脏、肾经、膀胱、膀胱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包括性器官)、腰部、血液、体液(包括水份、血液、淋巴液、积液等)、背脊骨、耳、美髯(漂亮的黑胡须)、血液循环系统、水份体液循环系统、挎裆、下阴、牙齿骨骼及其髓、高隆的颧骨、人体脏腑器官与肢体的正下或正后部等。

病象与病症: 肾膀胱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肾冷水泻、糖尿病、血液病、出血症、免疫系统疾病、中毒症(食物、药物中毒)、病毒性疾病、耳病、腰脊背疾病、心脏病、过度疲劳症、渴冷病、病情较重、水肿病 、肛门下窍疾病 。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精力不足性迷糊、疾病、中毒症(食物、药物、毒品)、水泻性“拉肚子”、病情危险(较重)、下肢下部浮肿、疑心症、忧虑症、恐吓症、人体脏腑器官与肢体的正下及正后部疾患等病症》

人体对应的部位与状态:眼、视力、心脏、心经、小肠、小肠经、红血球、乳房、肥大、囊肿、上焦、头首膺喉、塌鼻梁、子宫、前额、人体脏腑器官及肢体的上部或前部等。?

?病象与病症: 眼病、心脏疾病、小 肠三焦疾病 、幻觉幻视病、火烫伤、日照病、放射性疾病、乳房疾病、充血性炎症、热、发烧、小便黄、血液病、妇科囊肿、扩散性疾病、肥大症(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心脏肥大)等。

《血管搭桥、烧伤、烫伤、乳房乳腺疾病、小便黄(热)、卵巢子宫的囊肿、子宫疾患、小肠疝气、小肠疾病、烦躁症、妄想症、幻想症、人体脏腑器官及肢体的上部或前部疾患等病症》

小肠经经络图及基本概述

《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经络图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小肠经经络图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阳癣(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肩脉(脉)?。《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

概述

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循行,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阳癣(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肩脉(脉)?。《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的循行是从小指沿上肢外侧上行至头面,而乙种本所载则从耳后下行至手背。《灵枢?经脉》作了补充修订,依甲种本从手走头方向而述。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部,出于手踝骨(尺骨小头突起处)中,直行向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到达肘关节内侧(尺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到达肩关节部(肩解),绕行于肩胛,与诸阳经交会于肩上至大椎穴处,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咽)向下穿过膈肌至腹腔属本腑小肠。此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穴处分出,沿颈侧向上达面颊,行至外眼角(目锐眦),折返进入耳中。又一支脉是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眼眶下方(?),抵达鼻旁,行至内眼角(目内眦)(见图)。

病候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臂外廉痛?一证;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及?是肩脉(脉)主治其所产病?的内容与《灵枢?经脉》所载近同。《灵枢?经脉》、《素问?厥论》等都有此经脉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小腹胀痛,痛连腰部,少 腹痛 牵引睾丸,咽痛,耳聋,目黄,颌颊部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疼痛,大便泄泻,或腹痛有燥屎,便闭不通等。

腧穴

本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计38穴。

少泽

少泽

少泽

国际 代码:Sh?o z?(Sl1)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清心开窍,泄热利咽,活络通乳。

主治:①热病,中风,昏迷。②乳汁少,乳痈。③咽喉肿痛,目翳头痛。

类别:井穴

前谷

国际代码:Qi?n gǔ(Sl2)

作用:疏风 清热 ,活络通乳。

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手指麻木。②发热,头痛, 耳鸣 。③小便短赤。

类别:荥穴

后溪

国际代码:H?u xī(Sl3)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项强痛,疟疾,腰骶痛,手指及肘擘挛急。②癫狂,痫证。③耳聋,目赤。④盗汗。

类别: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腕骨

国际代码:W?n gǔ(Sl4)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①黄疸,消渴。②腰腿痛,指挛腕痛,无力握物。③头项强痛,耳鸣,目翳。

类别:原穴

阳谷

国际代码:Y?ng gǔ(Sl5)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颈项痛,手腕痛,热病。

类别:经穴

养老

国际代码:Yǎng lǎo(Sl6)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痠痛,急性腰痛。

类别:郄穴

支正

支正

支正

国际代码:Zhī zh?ng(Sl7)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清心宁神。

主治:①关节松弛无力,肘部酸痛不用。②皮肤赘生小疣。

类别:络穴

小海

国际代码:Xiǎo hǎi(Sl8)

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散风清热。

主治:①肘臂疼痛。② 癫痫 。

类别:合穴

肩贞

肩贞

肩贞

国际代码:Jiān zhēn(Sl9)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作用:舒筋利节,通络散结。

主治:①肩臂疼痛。②瘰疬,耳鸣 。

臑俞

国际代码:N?o shū(Sl10)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作用:舒筋利节,通络散结,散寒祛风。

主治:①肩臂疼痛。②瘰疬。

类别:手、足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交会穴

天宗

国际代码:Tiān zōng(Sl11)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作用:舒筋活络,行气宽胸。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气喘。③乳痈。

秉风

国际代码:Bǐng fēng(Sl12)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痠麻。

类别: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曲垣

国际代码:Qǔ yu?n(Sl13)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舒筋活络

主治:肩胛疼痛。

肩外俞

国际代码:Ji?n w?i shū(Sl14)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舒筋活络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肩中俞

国际代码:Jiān zhōng shū(Sl15)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经活络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咳血。②肩背疼痛。

天窗

天窗

天窗

国际代码:Tiān chāng(Sl17)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喑,颈项强痛。②耳鸣,耳聋。

天容

国际代码:Tiān r?ng(Sl17)

定位: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作用:疏风清热,利咽消肿,宽胸解郁。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

颧髎

国际代码:Qu?n li?o(Sl18)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作用:疏经活络,清热祛风。

主治:①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②牙痛,颊肿。

类别: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听宫

国际代码:Tīng gōng(Sl19)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作用:聪耳开窍,清心宁神。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牙痛,牙关不利。

类别: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

猜你喜欢:

1.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

2. 春季养生三大法则及小常识

3. 春季养生保健常识及禁忌

4. 春季会伤阳气的习惯有哪些

5. 春季吃什么好养生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