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的正确方法

辟谷治疗疾病-辟谷能治疗癫痫吗

辟谷的基本方法 :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辟谷疗法专著《却谷食气篇》(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200年左右,详其内容,可能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古逸书。)到后来辟谷法被道家拿来发展为养生、修仙的秘术,其中对辟谷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 “导引”和“断食”两个内容。

“导引” 则包含 “吐纳呼吸” 和 “食气” 两个内容; “断食” 则包含 “断谷” 和 “服饵” 两个内容。

根据多年经验看, “吐纳呼吸”和“服饵” 两个内容更是针对长期辟谷修行的需要而设,对于初入者,一周至三周左右的辟谷,完全可以暂时不管,渐进掌握都没关系。

对于现代人以改善亚健康、减肥养生为目的的辟谷需要,只需要做到八个字 “服气吞津,断食补水” 即可,下面就简单说说这八个字包含的4个主要方法的必要性。

服气、吞津 :

服气又称食气 ,就是把空气含在口中,做个吞咽动作,让空气吞至胃中,其主要作用在于消除辟谷初期的饥饿感,我们的胃习惯了每天饮食,突然不吃东西就会产生饥饿感,其实胃有很好的饮食习惯适应性,但会有个适应过渡期,过渡一下就能从吃变得少吃或不吃,并且很少或不再产生饥饿感的神经反应。

这个过渡期大概2~3天,服气就是主要应对的方式。食气增加人的饱腹感,有经验后可以和深呼吸相结合,可缓解因为头两天停食带来的一些低血糖反应。

吞津就是吞咽口水 ,也属于传统道家辟谷中比较必要的方法之一,古法都是含枣核生津。口水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维生素、抗ai因子等,可以通过胃、脾、肺,散布到全身的所有血管。

对辟谷中身体的炎症免疫、内分泌代谢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尤其对停食后的胃部起到很好的消炎保护作用。可以保证多数有胃病的人不至于因为过重的胃部冲病反应而难以承受,并且在辟谷中首先帮助身体调养脾胃。

断食、补水 :

断食或称断谷 ,其包含两个基本内容,停止食用五谷杂粮和糖类的碳水化合物,其次,可以服食一些饵食,传统道家辟谷的饵食主要是一些坚果、药食,其目的是为了在长期的辟谷中补充一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或者为调理身体的一些药食。

对于短期的辟谷而言,这些并无很大必要,多数现代人都是营养过剩的,一周到三周的辟谷并不至于缺少什么营养,药草调病更是可以辟谷完成后再服用,对部分身体不好的人饵食反而会增加身体在辟谷特殊阶段的负担,导致过程中有更多不适,无需 “近水救远火” 。

另外,断谷是辟谷原理和方法中最核心的一个内容,让身体在断谷48小时后产生生理应激调整,肝脏开始代谢体内脂肪为身体供应能量,身体和大脑在失去葡萄糖供能后开始逐渐通过代谢脂肪产生的酮体获得能量供应,身体由此开始获得持续的能量,并且由内在的脂肪代谢带来身体“堵”和“毒”的基础改善,全身气血得到提升、脏器和各个系统功能开始恢复,人的自愈力便开始进行自我的调理。

最后说下补水,这看似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内容,在辟谷中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大家都知道,喝水是比吃东西更紧要的身体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在辟谷过程中会经历葡萄糖与水分的大量流失、内分泌紊乱重新调节、身体能量的代谢物和代谢方式的变化适应、还有各种冲病调理、疏通、排毒、排泄等等。

这每一件事都是和水息息相关的,所以正确的补水非常重要,因为身体在单位时间内的水分吸收是有限的, 所以补水要领是:小口勤喝,整个辟谷过程只要没睡觉,就要持续的补水。

重要风险提醒 :

关于成功辟谷的核心方法就介绍到这,目的旨在提高大众对辟谷的科学认知,但这并不能作为新手辟谷操作的具体指导, 因为每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目标的不同 ,可能会有些适应症状和冲病反应是没经验的人无法应对的,如果是第一次尝试辟谷的人,请一定在有经验的专业的老师辅导下进行,避免可能的风险!

辟谷虽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那么哪些人不适合辟谷呢?

1、精神病,传染病,严重抑郁症,癔症,癌症晚期,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者;

2、孕妇、哺乳期妇女,极度瘦弱者(成人体重不足40公斤);

3、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者);

4、完全失去听力视力者;

5、严重心脏病患者(轻度的可通过辟谷康复);

6、动过脏器移植手术者,内脏经常出血者,恶变晚期者,身体极度衰弱者;

7、年龄过大且体质不好(75岁以上),过小(16岁以下);

8、坚决排斥与非主动辟谷者不宜参加;

9、各类危重病人。

修持辟谷,一定要有专门的老师在旁指导观察,不能一人独自盲练。如果盲练可能就不是养生,而是伤生了。

友情提醒:

辟谷不是简单的断食或者挨饿,普通人不懂得方法,容易伤到肠胃或肝胆肾。切记不可擅自练习。

生酮和辟谷,哪个减脂效果好呢?

我认为生酮饮食和辟谷都不是减肥、减脂的好办法,甚至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有这很大影响。

所谓的生酮饮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配合的配方饮食方法。这种饮食疗法,实际上最早是用来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病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减肥减脂。我之所以不赞同这种饮食方法,一是因为这种配方饮食需要比较严格的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一旦有些食物摄入过多或者有些食物吃的太少,都是引起人体不良反应,脂肪吃多了不但不减脂反而会增加体重,碳水化合物或别的营养素吃的太少会引起营养不了,所以不是专业的营养师或者医生是很难控制好的这个度的。二是因为就算你费尽心思弄好了配方,身体也会因为你突然改变饮食结构而发生如低血糖、眩晕等不良反应,很难坚持下去。

再说说辟谷,这个我就更不推荐了。所谓得辟谷就是少吃,这个方法效果可能会很明显,但是前期减掉的只是身体里的身份和肌肉,减脂效果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这种当时一般人更难坚持,一旦陷入饥一顿饱一顿的恶性循环,不但无助于减肥,反而会将你的身体搞坏,得不偿失。单纯的靠饿肚子减肥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因此得上厌食症,而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减肥才是有效且安全的呢?无他,就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这里面的管住嘴可不是辟谷,靠饿,而是不要暴饮暴食,不吃高糖、高盐、高油以及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蔬菜、水果、肉蛋奶之类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只是注意控制不要吃太饱就好。迈开腿就更简单了,就是要有规律的进行运动。这样才是最有效最安全的减肥方式。

注重养生真的有利于健康、延年益寿吗?

所谓养生,就是指保养身体,生发活力。

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最佳方法。……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重养生。

但是,注重养生就真的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么?……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养生确实具有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促进身体机能提升,养精蓄锐,保持充沛活力的活动。……因此,养生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极为关键的。

有人说,保持身体健康只要做到健康饮食和科学健身即可,但是只是做到以上两点,是不够用的。……比如作息规律、比如保养身心,比如保持心理健康等,都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做到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只有通过养生才能实现的内容。

因此,注重养生,确实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其次,注重养生,不一定能延年益寿。

我们每个人的寿命,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增加的。

而且,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寿命,是受基因控制的。……内因更重要,外因并不是关键。

因此,注重养生所起到的作用,是提高身体健康程度,但是对于延年益寿,功效并不明显。

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总结如下:

1,养生有益于身体健康。

2,养生对延长寿命的功效不明显。

半辟谷可改变身体酸碱度吗

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很多动物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恒温性(homeoth-ermy),即能控制自身的体温。控制体温的方法在恒温动物主要是靠控制体内产热的生理过程,在变温动物则主要靠减少热量散失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这类动物主要是靠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而且这种方法也十分有效。

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是,内稳态机制虽然能使生物扩大耐受范围,但却不能完全摆脱环境所施加的限制,因为扩大耐受范围不可能是无限的。事实上,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只能增加自己的生态耐受幅度,使自身变为一个广生态幅物种或广适应性物种(eurytopic species)。

依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者依据外部条件变化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可以把生物区分为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s)和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s)。这两类生物之间的基本差异是决定其耐受限度的根据不同。对非内稳态生物来说,其耐受限度只简单地决定于其特定酶系统能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起作用。对内稳态生物来说,其内稳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就是它的耐受范围。

总之,生物对不同非生物因子的耐受性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在较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只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

[编辑本段]二、内稳态理论的建立

 (一)亨德森

亨德森(l·j·henderson,1879—1942)是一位美国医师,同时又是生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从体液平衡的角度为内环境的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哈佛大学学习时,亨德森对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非常感兴趣,并且坚信这个电离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大学毕业后,他到德国斯特拉斯堡跟著名胶体化学家霍夫迈斯特(f·hofmeister,1850—1922)学习物理化学。在那里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科学训练,而且深受德国分析学派思想的影响。他也曾确信一个生物学家必须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去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他们认为生命现象可以分解成物理化学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能用实验证实。1904年他回到哈佛任教,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着手研究酸碱平衡问题。

亨德森通过精确测量水溶液中氢离子(h )浓度与未解离的酸或盐总量(关系)定量地描述了缓冲系统的作用和特点。向缓冲系统中加入酸或碱,系统可以通过改变弱酸盐或弱碱盐解离比率保证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对稳定。我们的身体体液中包含着酸、碱和盐,一定存在着缓冲体系。于是,亨德森着手研究血液或组织液的缓冲作用。因为血液的组成成分相当复杂,他首先研究简单的模拟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定量地测定了人造缓冲系统的物理化学特征。不久他就发现血液中包含着多种缓冲体系,而且生理缓冲系统比人造缓冲系统有效得多。比如说碳酸和碳酸氢纳在试管中只有中等的缓冲效力,但在血液中缓冲效力却很大。通过对水溶液和模拟血液的研究之后,亨德森开始利用这些方法和原理全面系统地研究异常复杂的血液系统。他选择了最重要的七种相互有关的变化成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物理化学数据。他巧妙地利用了一种像笛卡尔列线图(cartesian nomofram)一样的图解格式对七组数据进行了处理,终于找到了一种解释和显示他选出的七种变化成分相互作用的方式。他清楚的发现血液的总缓和势并不是各组分缓冲势的简单累加。这些成就都概括在《作为物化体系的血液》一书中。

亨德森把贝尔纳的内环境思想和自己的实验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现象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命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因子组成的,具有调节自己各种活动过程的能力。生理过程依赖于生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但是通过孤立研究这个系统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能完全真正阐明生命现象的机理。亨德森承认物理一化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但仅仅依赖它将会导致作出过于简化或错误的结论。他特别强调应该研究生命现象的整合作用和协调作用。这与贝尔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亨德森是在美国传播贝尔纳思想的主要干将。1927年他第一次把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译成英文。亨德森通过自己出色的工作大大地发展了贝尔纳的思想。他的同事坎农在贝尔纳和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谢灵顿的神经态合理论将内环境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内稳态理论。

(二)坎农

坎农(w.b.cannon,1871—1945)和亨德森一样曾在哈佛受过良好医学生理学训练。通过对休克的研究,他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身体不能自我维持的生理状态是机体调节机制衰竭的结果。他认识到全身生理过程的调节像温度,代谢率、血糖水平、心博率和呼吸速率的调节等并不是完全像亨德森所强调的那样依靠血液的缓冲作用,还要靠甚至更主要是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坎农先研究了脊椎动物身体上调节不随意反应如营养,血管、生殖机能自主神经的交感分支。他发现交感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实际上控制着身体的其他调节系统。例如当气温升高时,交感神经系统一方面使皮肤表层的毛细血管舒张并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另一方面促使肾上腺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到血液加速身体的代谢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通过对肾上腺髓质机能的深入研究,坎农认识到肾上腺髓质的机能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机制,一种有助于动物准备好逃跑或战斗应付紧急情况的机制。坎农通过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与此相关的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对贝尔纳的内环境理论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理解。1932年他在《人体的智慧》一书明确提出了内稳态理论。

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坎农虽然认识到了身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坎农和亨德森晚年一样确信生命现象不能完全分成物理化学过程,即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与简单的物理化学过程不同。他将生物体视为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功能,但要通过各种控制过程对各部分进行整合。这反映了一个古老而时髦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坎农和亨德森的工作合在一起再加上霍尔丹对呼吸速度调节机理的研究代表了20世纪新生物学或生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取向。他们改变了一直在生理学中占重要地位的还原论研究方式。他们坚信生命系统各部分的作用遵循基本的物理一化学规律,但又强调整体的作用不能完全用物理一化学来解释。他一方面避免陷入活力论,另一方面又摆脱了还原论的局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为生理学乃至生物学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研究方式。他们的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唯理主义科学观(rationalistic sci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整体唯物主义者,他们坚信事物起因的物质性,并且强调探索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般认为内稳态理论是现代生理学建立的标志,也是生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后,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激烈的领域:神经生理和内分泌生理。

[编辑本段]三、内稳态理论举例

内稳态是一个非常优美的生理学概念。

生物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负反馈状态就是内稳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出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内稳态。

运动员按照一定的方案训练,达到运动训练平台的时候就形成了内稳态。只要维持相应的训练,运动水平就可以稳定发挥。

内稳态的稳定程度就是内稳态的品质。优秀运动员的内稳态品质当然高于普通运动员。

常规训练维持内稳态的稳定,超常训练则提高内稳态的品质(打破品质低的旧内稳态,建立品质高的新内稳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训练学研究可以称之为内稳态训练理论(见体育学刊第三期我们的论文)。

内稳态的品质越高,抵抗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激的能力越强,各种应激的影响越小。

饮食是一种维持内稳态的方式,不恰当的饮食也会造成应激。内稳态的品质越高,受饮食方式的影响越小。

绝食是一种极端的饮食方式,可以认为,内稳态品质越高的人,所能绝食的天数也就越多。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一些佛教徒辟谷的修行方式。因此,参加绝食的人必须有很高的内稳态品质。普通人的绝食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饮食营养配方的重要性与内稳态的品质成反比。受精卵是内稳态品质最低的,人们发现成年人很多慢与母亲十月怀胎的营养失调有关。成年人的内稳态品质是一生中最高的,尤其是男性(女性的月经周期会影响内稳态的品质),也是受营养成分影响最小的。遗憾的是,成年人也是赚钱较多的时候,他们花在饮食方面的预算也是最多的,造成一定的浪费。相反,成年人对其它时期的家属的关心也是最少的。其它成员因为受营养配方不全患病的机会较多,造成家庭开支的恶性循环。

优秀运动员常规训练时期的内稳态品质较高,受营养配方的影响很小。只有在非常规训练期间对营养配方比较敏感。遗憾的是,人们没有这个意识,不管是否处于非常规训练期,各种营养补品都上,造成相关消化器官过度使用,降低了非常规训练期对营养配方的吸收能力。这里导致的是营养开支和消化器官的双重浪费。正是基于类似的原因,澳大利亚划船队的一个营养教练一天只吃一餐。

[编辑本段]四、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 、脑脊液及一切组织间液)是高等动物机体的内环境,也就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这一概念是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提出的。他认为高等生物的细胞,生活在一个与体外环境不同的内部环境之中。多种动物的细胞外液,不仅在成分上与身体周围的水或空气不同,而且在外环境成分变动时,或食物等物质进入体内后,仍能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性。内环境的恒定性是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1929年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采用homeostasis一词表述内环境恒定现象及其中的调节过程。homeostasis是由希腊文homoios(类同之意)和stasis(稳定之意)两词组成,汉文一般译作“稳态”。稳态的保持涉及到全身每一器官、组织和细胞活动的调节,表现在生物系统的各级水平,从细胞到整体。

细胞由细胞膜与其周围环境隔开,细胞内部情况与细胞周围液体有很大差别,细胞与周围液体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并保持其内部的恒定性,这就是细胞稳态。保持整个身体的稳态,在高等动物要靠激素和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激素保持身体的稳态,它可有及时使激素释放和停止分泌的能力,这就是激素分泌的稳态的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在保持身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而其本身也要保持稳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依赖于其所接触的内环境的恒定性。

[编辑本段]五、中医内稳态理论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主要说理工具的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所阐明的“阴阳和”、“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阴平是阴气盛满和平的一种最佳态,阳秘是阳气充盛闭密的一种最佳态。“阴平阳秘”王冰注曰:“阴气和平,阳气团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首先,二者各自达到最佳,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感,谐和为用,“阴者藏精而起巫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才能达到一种整体最佳稳态,也就是“致中和”。因此,儒家的“致中和”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阴平阳秘稳态理论的形成。

稳态并非中医名词,其概念由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首先提出,认为生命的机制在于保持内环境的稳定。1926年坎农应用了内稳态概念,认为稳态是可变的而又保持恒定的状态,但并没有深刻阐明稳态概念。直到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特朗菲和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才深刻揭示了稳态概念,即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有序稳定态。这种稳态观把生命放在一个大的宇宙系统中进行考察,同时认为人体这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又有许多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有确定的关系相联系,共同处于一种动态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机体趋向于一种最佳稳定态。

中医含有丰富的稳态内容。中医将人体的生理机制归结为“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便是机体最佳的稳定态,即《中庸》的“中和”状态。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机体便出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应用各种方法使之达到稳态。同时,机体自身尚存在一种自趋稳态机制,如《伤寒论》中所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医稳态是指各种因素综合利用于机体,机体自找调节所达到的一种与内外环境相适宜的最佳动态。

首先:中医隐态,法于自然,验诸个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其所感并非单一的天气和地气,而是一种天地交合之气。天地交合之气作用于人身,则又与人气相交,验诸个体又有差异,以寒热为例说明之。现代光学表明,在太阳热辐射的条件下,一份阳光产生一份热,一份阴暗对应一份寒。一年之中,夏至日最长,阳光之极至,应最热;冬至日最短,阳光最少,当最冷。其实不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天地交合之气,是天气作用于地,地气作用于天,而又形成的一种温度,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后四十五日立春日才是最冷。同样,夏至后四十五日立秋日才是最热。这一点也正符合太极图式。同样的温度作用于人,因人体质不同,其感受度又有差异。

其次:诊察病机,内外相合,取法于中。中医病因,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无非是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病因。如中风之口眼歪斜病因并非自然之风。只有这种因素作用于机体,通过个体生理及心理的反应,所导致内稳态的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症候,根据这种表象,用中医理论进行梳理,所得出的抽象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因和病机。这种病因病机是外在因素与机体相合后所致深层机理产生的表象,再对这种表象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可以说,又是一种“中和”。细考其理论框架则发现,外在因素有自然、社会两种,内在因素有生理、心理两种。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大气、饮食劳倦、烟雾戾气和虫毒损伤等;社会因素有七情内伤等;生理因素指长幼男女、体质禀赋等;心理因素指心理素质、性情喜好等。外在因素相同,作用于不同人体,中和后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不同,同样,病变亦不一样。治疗亦是同理。个体不同,服用同样的药物,所产生的活性物质不同,则治疗效果亦不同。80年代,由日本人田代真一创立的“血清药理学”亦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天然药物口服,经代谢后产生生理活性物、代谢物和固有药物成分,这些复合成分才是真正的有效成分,而原生药中的成分不一定就是治疗的有效成分。

再次: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如果外在因素作用不强,机体能自行达到阴平阳秘的有序状态,则不必进行治疗。如《伤寒论》中,“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自和,即阴阳的交感既济,是通过阴阳相互滋生的自我调节机制,而自行趋于稳态。若外在因素作用过强或过久,机体偏离稳态轴,不能自行恢复,则必须通过治疗,使之恢复稳态。如《伤寒论》中由于营卫不和而导致的自汗,则给予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营卫和则愈”。

[编辑本段]六、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自己在家怎么灸,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iknow-pic.cdn.bcebos.com/902397dda144ad34f6b900c0dca20cf431ad8577"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02397dda144ad34f6b900c0dca20cf431ad857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步骤:

准备好艾盒和艾条

2.将艾条点燃

3.将艾条放入艾盒中间的柱子网里

4.盖上艾灸盒子,就可以进行艾灸了。

5.只需把艾盒放到相应的穴位即可。可参考穴位图。

6.要是想让热度加大,可以把盒子拉开少许,加速艾条的燃烧。

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3.防火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5.要防止感染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7.注意施灸的时间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

9.防止晕灸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