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赤风汤的作用与功效

王清任的三十六个中药偏方-王清任治疗咽喉癫痫

导读: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那么黄芪赤风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医林改错·下卷·痹症有瘀血说》。

组成配方黄芪二两,生(60g)赤芍一钱(3g)防风一钱(3g)。

用法小儿减半,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补气活血,通络开窍。

主治适应症瘫腿。

方解

君:黄芪——大补元气,充养脑络。

臣:赤芍——活血散瘀,通经活络。

佐使:防风——轻扬升散,载诸药上达脑窍,充养脑府。

方论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医林改错评注》)。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痹症(类风湿关节炎)。

用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20g,防风10g,防己10g,木瓜15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5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30g),风寒湿瘀型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风热湿瘀型加络石藤30g,忍冬藤30g,清风藤30g。每日1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4例,治愈30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96.7%。

[李振国.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4例.吉林中医药.2006,26(10):33]。

二、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

以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龙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加减,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车前子、茯苓;伴有血尿者加小蓟、仙鹤草、三七粉(冲服);腰酸困者加杜仲、川怀牛膝;头胀头晕、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天麻、杭菊花,或者配合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尼群地平片口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完全缓解12例,基本缓解15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88%。

[张昱.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137]。

典型病例:患者,女,42岁,干部。3年前因眼睑浮肿被诊断为肾炎,曾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就诊时,症见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头晕头胀,纳差,神疲乏力,腰困膝软,小便泡沫较多,舌胖色暗,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弦。测血压150/95mmH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红细胞(+)。证属脾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益肾活血,祛风利水,方用加

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甲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冬瓜皮15g、茯苓12g、仙鹤草20g,三七粉3g(冲服)、杜仲12g、川牛膝10g、怀牛膝10g、天麻10g。服7剂后症状减轻,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服24剂后,症状俱消,尿常规连续检查正常,后巩固治疗两周。随访半年未复发。

原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为正气亏虚为主,兼有湿邪和瘀血,其病变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尤其病久多虚多瘀,生黄芪益气补虚,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代谢,且有一定利尿作用;芡实、山药健脾升清,补肾涩精,减少蛋白尿;赤芍、地龙活血化瘀,增加肾血流量,抑制和排除免疫复合物,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能刺激单核-E噬细胞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抗感染作用:穿山甲、防风剔除肾络风邪,使邪去正安,穿山甲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诸药相伍,既能健脾补肾,又可祛风利水,活血解毒,虚实兼顾,攻补并施。

三、痴呆(血管性痴呆)。

杨某,女,69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房颤史30余年,反复脑梗3次,遗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3级,伴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顶叶脑梗,右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老年脑改变。近来出现语言障碍,认知力明显下降,不能识数,定向力差,时微笑,嗜睡,入夜则安,饮食不能自理,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清心开窍。处方:黄芪、赤芍、白芍、川芎各15g,羌活、附子、薄荷、独活各6g,防风、郁金、党参、远志各10g,石菖蒲、茯苓各30g,黄连3g,桂枝2g,黄柏、甘草各5g。服2周,已能言语,认知力明显好转,嗜睡也较前好转,微笑仍时作,不能自行吃饭,右侧肢体活动摇晃,原方去川芎、羌活、独活、郁金,加水蛭3g,丹参15g,制胆南星6g,以化痰祛瘀。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第次减轻。

[刘瑁,颜乾麟.颜乾麟教授应用黄芪赤风汤治验举隅.新中医.2006,38(9):64-66]。

原按:本例为老年气虚,气不运血,瘀血随血脉流入脑,与精髓交错,致清窍受蒙,灵机呆钝。故重用黄芪、党参补气;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以通脑脉;远志、郁金、石菖蒲、茯苓醒心神以复神明;加防风、羌活、独活、薄荷辛香走窜之品,引诸药上行于脑;更用桂枝代温燥之肉桂,配黄柏、黄薏苡仁30g,白头翁30g,仙鹤草45g,炒枳壳12g,肉桂3~10g,生地榆30g,连翘45g,乌梅炭12g,生甘草6g),湿热偏胜者,地榆、赤芍、白头翁分别加量,或另加秦皮10g,黄柏10g,白蔹10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0g,赤石脂1Sg,炮姜10g;腹胀纳差者加砂仁6g,焦山楂15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乌药15g;泄泻甚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灌肠(白及15g,炒地榆30g,黄柏12g,薏苡仁30g,三七粉3g,红藤30g,苦参20g,龙眼肉10g,儿茶3g,炒延胡索20g,随症酌情加减),每晚临睡前1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近期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率91.3%。

[姜娜娜,高成娥.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河南中医.2006,26(10):58]。

七、颈椎病

以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15~30g,赤芍、防风各6g,丹参、当归、姜黄各9g,三七粉5g),头痛如针刺或钝痛,放射至肩臂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g、地龙9g、鸡血藤15g;枕部痛明显加葛根15~30g、木瓜、白芍各10g;胸闷、恶心加姜半夏、瓜蒌衣、薤白头各9g;耳鸣、眩晕、呕逆加天麻、炒吴茱萸各9g;下肢麻木,行走无力明显加山萸肉15g、杜仲、独活、淮牛膝各10g;疲惫乏力重用黄芪30g;督脉阳虚加鹿角胶15g、炒白芥子、巴戟天各10g、麻黄、海马各6g。每周3~5剂,10天为一疗程。配合外治中药热熨(叶本、川草乌、公丁香、艾叶、透骨草、细辛、山奈等具有芳香渗透性强的药物,炒香粉碎,均匀混合装入布袋内,每袋200g)风府、哑门、大椎穴,外加神灯反复照射,辅助俯仰拔颈手法治疗颈椎病66例,显效26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89.4%。

[曹克刚,郭志艳.中药内服外治加拔伸综合治疗颈椎病66例.医学信息.2011,24(1):446]。

八、癫痫

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15g,地龙10g,鸡血藤30g,党参30g,郁金9g,川芎15g)每日1剂,配合活络胶囊(僵蚕、全蝎、蜈蚣按2:1:1生用研末装胶囊,每粒0.4g)3~5粒/次,每日2次,及西药卡马西平0.1g,每日3次。治疗癫痫60例,痊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3.33%。

[刘红霞,殷春萍.黄芪赤风汤合活络胶囊配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60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7-28]。

典型病例:杨某,男,29岁。村民。门诊号:18420。1991年8月21日初诊。间歇性出现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口吐涎沫4年余。近日发作频繁,每周4~5次,每次发作后约20分钟,醒后如常人。曾在某学院附二院作CT扫描确诊为癫痫,多方求医,众医多以涤痰开窍之汤药而少效。详询其病史得知5年前不慎被砖头击伤头部,曾有短暂昏迷。刻诊: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面色晦滞,精神萎靡,表情呆滞,形体消瘦,健忘失眠,欲漱水而不欲咽。舌边有瘀点,脉象沉涩。证属瘀阻头面,清窍失养,治宜活血化瘀、通关开窍、祛风止痉。方选王清任的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郁金12g,石菖蒲12g,远志10g,合欢皮15g,防风9g,僵蚕10g,全蝎10g。服药5剂后,发作次数减少,每周1次,且持续时间短暂,效不更方,续进原方10剂后未再发作,诸症悉减,惟感腰酸肢软,头晕耳鸣,守方加山药20g,熟地12g,补肾填精,调治3个月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袁传爱.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癫痫一则.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18]。

原按:《灵枢·海论》“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此因头部受伤,气血瘀滞脉络,不能上荣脑髓,以致气机错乱,神志失于常态而发本病。单投豁痰开窍之品难以取效,当从瘀血论治,乃宗唐容川“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故用黄芪益气活血;辅以赤芍、当归、川芎、桃仁行气活血通络;郁金、菖蒲、远志、合欢皮涤痰开窍醒神;配以防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药证合拍是疾乃愈。

九、脂溢性脱发

患者,女,21岁,2007年10月12日来诊。患者因学习紧张初三时开始脱发,压力大时脱发严重,现毛发稀疏,头皮无痒感,大便时干燥,经前乳胀,月经周期正常,睡眠夜梦多,舌苔薄,舌尖红,脉细涩。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证属心脾肝肾不足,六郁郁滞。治以黄芪赤风汤合越鞠丸加减。处方:苍白术各10g,香附10g,川芎10g,神曲12g,炒栀子10g,防风8g,生黄芪18g,赤芍10g,连翘12g,炒枣仁15g,茯苓12g,制首乌12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远志6g,珍珠母15g。水煎服。服上方1个月后,经前无乳胀,睡眠稍安定,头皮部分可见少许新生之毳毛。继服药2个月后,头部毳毛已有新生,原有之毳毛已大部变棕黑色,较粗,夜寐安,无多梦。

[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本例脱发由素体心脾肝肾不足,学习压力大,六郁郁滞,气郁为主。故用越鞠丸行气解郁,黄芪赤风汤补脾和血,炒枣仁、茯苓、远志、珍珠母养心安神,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滋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解郁安神,补气和血,补肾生发之功。

十、黄褐斑

患者,女,32岁,2007年10月26日来诊。患者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自觉疲劳,面色黄,面部出现黄褐斑,以颊部、前额部较多,月经量少,行经3天,月经初来时色黑,舌质暗红有齿痕,脉沉细关弦。西医诊断:黄褐斑。证属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和血,调和营卫。处方:生黄芪15g,赤芍10g,防风8g,白芷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0g,炙甘草10g,炒枣仁15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8g,益母草10g,泽兰10g。水煎服。服药4周,患者疲劳感消失,面部黄褐斑变浅,月经将至,易发脾气,大便每日2次,以逍遥散加减,调理善后。[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奸”。可见该病多由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所致,故薛教授以黄芪赤风汤益气和血。方中防风、白芷引药上行,直达面部,桂枝汤调和营卫,枣仁、茯苓养心安神,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活血化斑,故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和营化斑之功。

十一、HP感染

用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15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00例HP感染患者,治愈196例,有效87例,总有效率96%。

[江怀筹.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HP感染.中医研究.1999,12(1):44-45]。

典型病例:患者某男,38岁,司机。1995年3月初诊。患者因胃脘胀痛伴呕恶吞酸加剧而就诊。患者胃脘痛已13余年,经多家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二次因黑便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十几年来,曾服胃仙U、

阿莫西林、吗丁啉、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以及中草药偏方单方,效果不佳。后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诊为复合性溃疡,并査HP为(+++)。患者身体矮壮,脸色稍暗淡,舌暗红、苔略厚腻,脉弦缓。主诉胃脘疼无定时,兼纳呆,腹胀呕吐酸水,大便时溏时结,小便少。处方:生黄芪45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20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空腹时服用,连服10天。患者服药3天后,觉效果良好,胃脘部疼痛缓解,服完1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且见脸色转红润、纳谷渐佳,坚持服药103剂后复查,溃疡完全愈合,HP(-),临床治愈。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原按:黄芪赤风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瘀,血活而不瘀,不生疾病。合乌贝散加田七、蒲公英,切合胃病主症。方虽简约,疗效却著。

十二、周围神经损伤

李某,男,17岁,学生,1994年3月7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参与斗殴,被人用刀刺伤上臂,创口愈后,遗留右手发凉,4、5指无力,伸屈不自如。经某医院诊为尺神经损伤, 经给予ATP、维生素、丹参片口服, 并肌内注射加兰他敏等治疗2月余,疗效不显,改服中药治疗。初诊为瘀血阻络,予桃红四物汤无效。后诊为血虚寒凝,予当归四逆汤仍无效,余见患者右手呈爪形,小鱼际肌萎缩,无名指和小指屈曲无力,伸开后难以并拢,右手尺侧感觉障碍。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诊为痿证,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拟黄芪赤风汤加味。处方: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桂枝、土鳖虫各10g。水煎温服。服药7剂,右手较前有力。黄芪量用90g,继服7剂,诸症好转。黄芪量用120g,连服30余剂,病情逐渐向愈。后制成水丸长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朱树宽.黄芪赤风汤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验案3则.新中医.1998,30(11):48-49]。

原按:尺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以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桂枝辛温走表,温经通阳。使正气来复,瘀去络通,病自向愈。

十三、衄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黄芪30g,赤芍12g,防风6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鹿角镑6g,阿胶15g,龟板12g,土大黄20g,生地10g,山药15g,附子3g,甘草10g),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至2个疗程,鼻衄、齿衄重者加仙鹤草,纳谷不香者加陈皮、白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显效17例,良效6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90%。

[于增瑞.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北京中医.1995,(2):27-28]

十四、阴缩

潘某,男,46岁。自述从青年时就经常四肢逆冷、自汗。素有哮喘病史。20多年来每于房事后即用冷水洗阴器,四季如此。曾于1967年3月8日晚8时许,睡眠中因恶梦惊醒,随即、阴囊及睾丸内收,外部已不暴露。伴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心慌出冷汗,不能活动。后用热毛巾外敷多时,、阴囊及睾丸渐复常态。次日去某医院诊治,查无异常。此后渐重,甚则1日发作数次。发作不能站立,妨碍工作。虽经治疗见效甚微,遂邀余诊治。症见胸闷,烦躁,善太息,多梦,小便黄,大便正常,食欲好,平素性情暴躁,周身皮肤有麻冷感。舌苔黄厚,脉迟。思之“肝藏血,主筋,肝之络过阴器,抵少腹”。《灵枢·经筋》篇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人”。故以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之。方药:黄芪64g,防风8g,赤芍3g,川牛膝15g,水煎服。并间隔服用血府逐瘀汤,以活其肝血,疏肝之气;肝血通畅而筋有所养。先后共服黄芪赤风汤加牛膝12剂,血府逐瘀汤6剂痊愈。随访11年未复发。

[郭传华.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愈阴缩1例.山西中医.1992,(5):36]。

临证提要

本方主治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呈迟缓性瘫痪。方中黄芪为主药,须重用,可适当配伍虫类搜剔之品,有相得益彰之妙。本方还可以治疗癫痫、血管性痴呆、颈椎病、慢性肾炎蛋白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潮洲话的猪母采症医学上是叫做什么病?

医学上叫癫痫

概述

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突然、过度的重复放电,导致脑功能突发性、暂时性紊乱,临床表现为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称为癫痫发作。可分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具有间歇性、短时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点。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中医文献:《神农本草经》卷一:“[蛇床子]利关节、癫痫、恶疮。”

[编辑本段]分类

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发生癫痫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功能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

(一)原发性癫痫:又称真性或特发性或隐原性癫痫。其真正的原因不明。虽经现代各种诊查手段检查仍不能明确。

(二)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指能找到病因的癫痫。见下述常见病因。

根据发作情况主要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

( 1)大发作,又称全身性发作,半数有先兆,如头昏、精神错乱、上腹部不适、视听和嗅觉障碍。发作时(痉挛发作期) ,有些病人先发出尖锐叫声,后既有意识丧失而跌倒,有全身肌肉强直、呼吸停顿,头眼可偏向一侧,数秒钟后 有阵挛性抽搐,抽搐逐渐加重,历时数使秒钟,阵挛期呼吸恢复,口吐白沫(如舌被咬破出现血沫)。部分病人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后全身松弛或进入昏睡(昏睡期),此后意识逐渐恢复。

( 2)小发作,可短暂(2~15秒)意识障碍或丧失,而无全身痉挛现象。每日可有多次发作,有时可有节律性眨眼、 低头、两眼直视、上肢抽动。

( 3)精神运动性发作,可表现为发作突然,意识模糊,有不规则及不协调动作(如吮吸、咀嚼、寻找、叫喊、奔跑、 挣扎等)。病人的举动无动机、无目标、盲目而有冲动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有时长达数天。病人对发作经过毫无 记忆。

( 4)局限性发作,一般见于大脑皮层有器质性损害的病人表现为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抽动或感觉异常, 可扩散至身体一侧。当发作累及身体两侧,则可表现为大发作。

[编辑本段]癫痫病因病理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癫痫特别是大脑皮质的病变一般认为与下列四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在一些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癫痫;

2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可以引起癫痫;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颅脑外伤也可引起癫痫;

3颅脑其它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4环境因素;男人较女人稍多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发热精神刺激等也是癫痫发生的诱因。

一、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癫痫的产生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人体休息时,一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放电频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间,而在癫痫病灶中,一组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使其轴突所直接联系的神经元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连续传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痫性周围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动,胶质细胞对兴奋性物质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机构的参与)使发作终止。由于传播途径及范围不同而引起各种形式发作。痫性活动可能仅牵涉一个区域的大脑皮质而不再扩散,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兴奋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过放电后细胞外钾离子的增多而传导到邻近神经元,造成杰克逊(Jackson)癫痫;痫性活动常由大脑皮质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传播到丘脑和中脑网状结构,引起意识丧失,再由弥散性丘脑投射系统传布到整个大脑皮质,产生继发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

心藏神,肾藏精主髓,脾运中焦,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见脑与心、肝、肾、脾诸脏功能相关。

先天因素 命门伏邪,或由于父母禀赋或孕产调养不当,胎气受损,或者脏气不平,或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虚而生痰,肝气旺而生风。

痰浊内生 饮食不节,过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因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为痫证,故有“无痰不作痫”说。不洁饮食,虫阻脑窍,因虫而致风动,也是引发痫证之因。

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脾胃受损.

[编辑本段]中医对癫痫的治疗历史

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是礞石滚痰散,该药物在清朝时期曾为朝廷秘方用于治疗清朝末期皇室成员的癫痫和精神疾病,后经当时注明中医加以新药配伍,治疗癫痫的有效率很高。后来清政府被推翻,礞石滚痰散的药方只有山东胶东半岛潍坊地区一中医有记载,此方在建国后治愈过很多癫痫患者,那个姓张的大夫也曾轰动一时,后经,此中医被打成“右派”至农村务农。

三、常见病因

1.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性代谢障碍、 脑畸形及先天性脑积水等。

2.外伤:颅脑产伤是婴儿期症状性癫痫的常见原因。 挫伤、出血和缺血也能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日后成为癫 痫灶。成人闭合性脑外伤后约有5%发生癫痫;重症及开 放性脑外伤发生癫痫的更多,可达30%左右。

3.感染:在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急性期的充 血、水肿、毒素的影响及血液中的渗出物都能引起癫痫发 作,痊愈后形成的疤痕及粘连也可能成为癫痫灶;寄生 虫,如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常引起癫痫。

4.中毒:铅、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 身性疾病如肝性脑病、高血压综合征、急进性肾炎、尿毒 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5.颅内肿瘤:30岁以后发生癫痫的病人,除脑外伤 外,脑肿瘤是常见原因,尤其是缓慢生长的胶质瘤、脑膜 瘤、星形细胞瘤等。

6.脑血管病:除血管畸形产生癫痫发作时年龄较轻外,脑血管病癫痫多见于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脑 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病后1年左右开始发生癫痫的约有 5%。

7.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维生素B6缺乏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8.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症等也 常见有癫痫发作。

9.高热惊厥:儿童期严重或频繁的高热惊厥容易造 成局部脑缺氧或水肿,日后形成癫痫灶而致病。

不是所有癫痫都能找到病因。有些癫痫病人在目前现 有的检查条件和诊断水平下,从脑部及全身找不到可以解 释脑部病症的结构变化和代谢异常,而和遗传有密切关 系,这一类病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发性癫痫。但是,有些 以往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的病人,现在又发现了脑部的病 变。因此,原发性癫痫是症状性癫痫中目前还无法查出原 因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癫痫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强调查找 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无疑是必要的,但暂时找不到 病因者,也应及时进行症状治疗,即服用有效抗癫痫药, 以控制癫痫发作,待以后复查时进一步查找病因。

[编辑本段]癫痫影响因素

(一)遗传:经谱系、双生子及脑电图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充分证明原发性癫痫有遗传性,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晚近认为外伤、感染、中毒后引发的癫痫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参与。

(二)年龄:年龄对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病因和预后均有影响。癫痫的初发年龄60%~80%在20岁以前。新生儿中常呈移动性部分性发作,6个月到5岁热性惊厥多见。儿童良性中央-颞棘波灶癫痫多在4~10岁开始,青春期后自愈。成年期多为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病因方面,婴儿期首次发作者多为脑器质性特别是围产前期疾病,其后至20岁以前开始发作者常为原发性者,青年至成年则颅脑外伤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后颅脑肿瘤为多,老年者以脑血管病占首位。

(三)觉醒与睡眠周期:有些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多在晨醒后及傍晚时发作,称觉醒癫痫;有的则多在睡入后和觉醒前发作,称睡眠癫痫;觉醒及睡眠时均有发作者称不定期癫痫。后者多为症状性癫痫。婴儿痉亦常在入睡前和睡醒后发作,失神发作多为觉醒期发作。 晚上发作要注意不要睡在较高的床上,防止从床上摔下受伤。

(四)内分泌改变:性腺功能改变对癫痫有一定影响。全身强直-阵发挛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常在月经初潮期发病,有的在经前或经期发作加频或加剧。少数仅在经前期或经期中发作者称经期性癫痫。妊娠可使癫痫发作次数增加,症状加重,或仅在妊娠期发作。后者称妊娠癫痫。

(五)诱发因素:

1.发热、过量饮水、过度换气、饮酒、缺眠、过劳和饥饿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某些药物如美解眠、丙咪嗪、戊四氮或突然撤除抗痫药物,亦可导致癫痫发作。

2.感觉因素:某些患者对某些特定的感觉如视、听、嗅、味、前庭、躯体觉等较为敏感,当受刺激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称反射性癫痫。

3.精神因素:某些患者在强烈情感活动、精神激动、受惊、计算、弈棋、玩牌等时可促癫痫发作,称精神反射性癫痫。

[编辑本段]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癫者,卒发仆也,口吐诞沫、口涡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济生方·癫痫论洽》对痫症按五脏分类,指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癫痫痈症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癫狂瘸》中指出:“经云重阴为痛,重阳为狂,而瘸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虞抟在(医学正传·癫狂瘸证)中指出:“痫病主乎痰,固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证治汇补·痫病》中指出了阴痫、阳痫的分证方法,并提出了治则:“阳痈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病症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识到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痛证之形成,大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痰迷心窍而致神昏、风之动摇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正如《医学纲目一痛痫》中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饮食不节、脑部外伤、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中医内科学怎么学?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

方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3.暑湿伤表证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4.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5.阴虚感冒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

方剂: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2.风热犯肺证

方剂: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

3.风燥伤肺证

方剂: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4.痰湿蕴肺证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痰热郁肺证

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6.肝火犯肺证

方剂: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7.肺阴亏耗证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三、哮病

1.冷哮证

方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2.热哮证

方剂: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

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虚哮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哮喘。

6.肺脾气虚证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

7.肺肾两虚证

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2.表寒肺热证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3.痰热郁肺证

方剂:桑白皮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者。

4.痰浊阻肺证

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肺气郁痹证

方剂: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者。

6.肺气虚耗证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者。

7.肾虚不纳证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前方温补肾阳,适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适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8.正虚喘脱证

方剂: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五、肺胀

1.痰浊壅肺证

方剂: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2.痰热郁肺证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3.阳虚水泛证

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4.肺肾气虚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六、肺痈

1.初期

方剂:银翘散加减。

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2.成痈期

方剂:《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3.溃脓期

方剂:加味桔梗汤加减。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4.恢复期

方剂: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七、肺痨

1.肺阴亏损证

方剂:月华丸加减。

本方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抗痨止血,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

2.虚火灼肺证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前方功能滋养肺肾,用于阴虚阳浮,肾虚肺燥,咳痰带血,烦热咽干者。后方滋阴清热除蒸,用于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3.气阴耗伤证

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前方功能补气养阴,兼清虚热,主治肺脾气阴耗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后方健脾补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短气,面浮,咳痰清稀等。

4.阴阳虚损证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

本方功在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倶伤,真气亏损之证。

八、肺痿

1.虚热证

方剂: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2.虚寒证

方剂: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3.上热下寒证

方剂:麻黄升麻汤加减。

4.肾虚血瘀证

方剂: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前方滋阴纳气,后方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