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强的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

癫痫浙江中医治疗-浙江治癫第一的医院

1976年生,山西临县人 1999年山西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毕业,同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参加工作,后于贵阳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山西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建设秘书长、《医药新知》杂志特邀编委、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10余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组织申报20余项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颅脑重症多器管功能衰竭,中风后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及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失眠、眩晕、癫痫等脑科疾患。 近三年发表论文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水肿57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0-12-20 放血配合拔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0例 王卫强; 蔡丽梅; 李丽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中国民间疗法 2010-12-28 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4例 韦玲; 王卫强; 李蕾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山西中医 2010-12-15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患者肢体水肿41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刘越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1-01-20 火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43例 王霞; 王卫强 山西太钢总医院针灸科;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光明中医 2011-04-20 吊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面瘫痉挛 王卫强; 韦玲; 张捷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期刊中国民间疗法 2010-03-28 醒脑静合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3例 高月翠; 王卫强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期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2-10 自拟中风肢痛汤治疗丘脑痛34例 王卫强; 杨发明; 张捷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 期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10-08 针刀配合关节功能牵引治疗膝关节僵硬疗效观察 王卫强; 麦志明; 曾顺军; 黎卫周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阳山县中医院 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7-01 建德市巩固农村血防成果措施的探讨 祝太平; 王卫强; 严琴;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01-20 耳针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卫强; 罗小光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医院 期刊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04-15 建德市两疟疾爆发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祝太平; 邵秀萍; 王卫强;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11-20 梅花针配合井穴放血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王卫强; 蔡丽梅; 韦玲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12-15 综合方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王卫强; 李丽; 刘越清; 冀来喜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01-15

僵蚕的功效是什么

僵蚕,别名天虫、姜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它又名白僵蚕,是家蚕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的干涸硬化虫体,由于其体表密布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形似一层白膜,故名僵蚕。

僵蚕的功效作用:

1、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2、僵蚕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僵蚕因为可以平息肝风、止痉,所以对于治疗惊痫、抽搐、小儿的惊风、破伤风、夜啼有很好的效果。

3、另外僵蚕可以治疗中风不遂\口眼歪斜等相关的后遗症,它本身有一定的退热、止痛的作用,所以治疗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痄腮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僵蚕在临床上是一味使用比较广泛以及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中药,具体的配伍和治疗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扩展资料:

僵蚕,中药名。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

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百度百科-僵蚕

白矾是什么

白矾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化学式KAl(SO4)2·12H2O,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等。属于矿物质中药,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用止血,止泻,化痰。主治:中风;癫痫;喉痹;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口舌生疮;烂弦风眼;聤耳流脓;鼻中息肉;疮痔疼痛;崩漏;衄血;损伤出血;久泻玖痢;脱肛等。白矾性味酸涩,寒,有微毒,可少量食用。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可用做中药。白矾磨碎泡水,1:9比率泡脚每周2次,可以治疗脚气。白矾用火烧化,碾碎成沫,涂抹在腋下可去除狐臭味(不能治疗狐臭)。

白矾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质硬而脆,易砸碎。气微,味微甘而极涩。以块大、无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白矾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中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成分是铝,铝进入人体后会破坏脑细胞,引起脑组织损伤,而铝又无法排除体外,所以会累积在人体内,造成不良影响;此外铝可以影响钙的代谢,造成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现在已经不主张用白矾来净水了。若担心平时饮用的自来水内含有白矾可以购买桶装水瓶装水等来作为日常生活用水。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学院导师简介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

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

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

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

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

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

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

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

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

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镇潜、熄风药整理——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癫痫和破伤内,以及热热极生风和子痫等病证。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还应根据病因适当配伍有关药物如因热引起的,配清热泻火药;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药;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补肾阴药。还应注意脾虚慢惊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凉药当忌用;血虚阴亏病人,又当慎用偏于温燥的全蝎、蜈蚣等。

 前人有“诸风掉眩、毕属于肝”之说,故镇潜熄风药多入肝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

 一。镇潜、熄风药:

 一)镇潜药

 (一)龙骨《本经》

 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医学教育 网原创骨骼的化石(龙骨)和齿和化石(龙齿)。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龙骨、煅龙骨、生龙骨。

 药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涩、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多与白芍、牡蛎、代赭石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能镇静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惊悸、多梦等证。多与远志、朱砂、牡蛎等配用。

 3.煅用长于收敛固涩,用于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不止等证,常与牡蛎、山药、沙苑蒺藜、芡实等配伍;治带下赤白及月经过多,可与牡蛎、海螵蛸、山药等配用;治虚汗,常与牡蛎、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参考资料:

 主含碳酸钙。另含少量的铁、镁、铝、钾钠及氯、硫酸根离子,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

 附药:龙齿

 与龙骨来源相同,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掘龙骨时即可收集龙齿。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涩凉,功能与龙骨相似,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收涩作用较弱,用量同龙骨。

 (二)牡蛎《本经》

 为牡蛎科海产动物牡蛎的贝壳。产于沿海地区。入药粉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贝壳。

 性味: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所致的惊悸不安、烦燥失眠、头昏目眩及惊痫发狂诸证,常与龙骨、龟板、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收敛固涩:煅用治虚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吐血、吐酸。如牡蛎散治虚汗。

 3.软坚散结:可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常与浙贝母、玄参配伍、如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药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1.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钾及氧化铁等。

 2.含有大量钙,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过多证。牡蛎与苍术同用治小儿钙质缺乏而引的佝偻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经》

 为汞矿含硫化汞的矿石。湖南产者。入药研细水飞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别名:朱砂、辰砂、丹砂。

 处方用名:朱砂、辰砂、丹砂。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清心、镇惊、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烦不寐、惊悸等证。可配伍黄连、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虚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参、生地、当归、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以增强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常与雄黄合研外涂;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以免汞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镁、氧化铁等杂质等。朱砂内服有镇静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

 (四)琥珀《别录》

 为松柏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久而成的化石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等地。入药研细末用。

 别名:血珀、明珀、红松脂。

 处方用名:琥珀、血珀。

 药用部分:树脂化石。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膀胱经。

 功能;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等症,常与朱砂、金蝎等息风镇痉药同用;对于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可与酸枣仁、夜交藤、朱砂等配伍应用。

 2.本品活血调经,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滞经闭症瘕痉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破瘀药同用。如琥珀散,配当归、莪术、芍药,以治血滞气阻、月经不通。

 3.能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或瘾闭之证,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也可用于石淋,热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钱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本品含树脂、挥发油。树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经》

 为天然的等轴晶系磁铁矿的矿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入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细用。

 别名;慈石、灵磁石。

 处方用名:磁石、灵磁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肾经。

 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燥不宁、心悸、失眠、头晕头痛及癫痫等证,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常与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及目昏等证,能养肾益阴而有聪耳明目之效。治耳鸣、耳聋,可与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药配伍治视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肾药同用。近年临床报导,用磁朱丸治疗白内障,可使部分病例视力增进。

 3.用于肾虚摄纳无权,气逆作喘之证,能纳气而平喘。宜与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项:困难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经》

 为赤铁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山西、河北等地皆产。入药打碎,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晒干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钉头赭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龙骨、牡蛎、白芍等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

 2.用于暧气、呃逆、呕吐及气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嗳气、呃逆、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代赭石汤;若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芋等补肺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

 3.用于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证,有凉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汤。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为三氧化二铁混有粘土,钛镁、砷盐等杂质。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小量长期饲养动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枣仁《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陕西主产于陕北。简称枣仁。入药生用或微炒宜捣碎用。

 别名:山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枣仁、炒枣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胆经。

 功能;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药,主要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仲等症,单用研末,竹叶汤下,即可取效。若肝虚有热之眠,可与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枣仁汤。

 2.有一定的敛汗作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党参、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参考资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苯钾酸钠咖啡因引起之兴奋。能降压及抑制动物肾型高血压的形成。兴奋子宫。对动物实验性烫伤,有抗休克及减轻局部水肿作用。

 (八)远志《本经》

 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多产于北方,陕西产者较佳。入药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别名;小草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常与朱砂、茯苓、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2.有祛痰开窍作用,可治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祛痰开窍之力,咳嗽痰多,难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每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痈肿,用于痈肿疖毒,*肿痛。单用为末酒送服,外用调敷患处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参考资料:

 远志合远志皂甙,远志醇等。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远志流浸膏对动物已孕和未孕子宫有促进收缩和增强张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经》

 为柏科常绿乔本植物侧柏的种仁。全国大部分有产。入药生用或压去油用(柏子霜)。

 别名:柏树子、柏实。

 处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与酸枣仁相类似的养心安神之医学教育 网原创效,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之证,常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

 2.柏子仁油多质润,有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常与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强其润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皂甙等故有润肠作用。

 (十)夜交藤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蔓茎。产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别名:首乌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

 药用部分:蔓茎。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也可与柏子仁,枣仁,远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乌、大枣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鸡血藤等同用。此外,单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参考资料:

 用鲜何首乌90-140克,鲜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红枣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欢皮《本经》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的树皮及花,产长江流域各省,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段。花在夏季半开时采摘,生用。

 别名;绒线花。

 处方用名:合欢皮、合欢花。

 药用部分:树皮及花。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合欢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伤而致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证,可单用或与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养心安神解郁药合用。

 2.合欢皮具有活血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 痈肿,可配白蔹用,即《景岳全书》合观皮饮;或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强消痛排脓之力。

 用量:合欢花3-9克,合欢皮9-15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

合欢皮含合欢甙、鞣酸皂甙,内服有强壮兴奋、镇痛,驱虫及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催产作用。

 二、熄风药

 (一)天麻《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茎。四川及云南产者较佳,陕西、安徽、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野生与栽培均有。入药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根。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息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寒热证均宜。如钩藤饮,治急惊风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钩藤等药;醒脾散治慢惊风,以本品配人参、白术、云苓等药。

 2.又能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及眩晕,常与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为湿痰眩晕,可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此外,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多与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参考资料:

 含生物碱,甙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粘液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医学教育 网原创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半枝莲对于癫痫的作用有哪些?

半枝莲对于癫痫并没作用。

中药名半枝莲

别名狭叶韩信草、急解索、细米草、偏头草、半向花、四方草、通经草、牙刷草、耳挖草。

药用部位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四棱形,分枝多,下部略呈紫色,无毛。叶交互对生,有短柄,叶片三角状长卵形至披针形,顶端略钝,边缘具疏钝齿,基部截形,叶上面深绿色,被稀柔毛,下面淡绿色,仅叶脉及边缘有稀柔毛。花顶生于茎及分枝的上部,每轮有花2朵,并生,集成偏一侧的总状花序;花萼紫色,萼筒外面密被短柔毛,内面无毛,上唇背部附有盾片,果期增大;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基部前方囊状,下唇中间裂片呈盔状;雄蕊4枚,2强;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柱头2裂,果实成熟时上萼筒开裂而脱落,下萼筒宿存,露出4个扁球形小坚果。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产地分布常生于田埂、溪边或潮湿草地上。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季开花期采收。拔取全株,除去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无毛或花轴上疏被毛。根纤细。茎丛生,较细,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钝齿;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萼裂片钝较圆;花冠二唇形,棕**或浅蓝紫色,被毛。果实扁球形,浅棕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煎服;鲜品用量30~6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毒蛇咬伤、疮疖痈肿。

化学成分主含生物碱、黄酮苷、皂苷、氨基酸、多糖、菊糖、红花素、异红花素、野黄芩苷、高山黄芩素、半枝莲素、半枝莲种素、对香豆酸、原儿茶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妇和血虚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气痛:半枝莲30克,猪肝或鸡1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熟。分2~3次服。(《泉州本草》)

②治吐血、咯血、血淋及外伤出血:半枝莲30~50克。水煎去渣,加蜂蜜调服,伤处用渣外敷。(《浙南本草选编》)

③治慢性肾炎水肿:半枝莲鲜草30克。切细捣烂,同鸡蛋搅匀蒸熟,做成蛋饼,候冷敷脐部,每日1次,约敷6小时。(《浙南本草选编》)

④治肝炎:鲜半枝莲15克,红枣5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带状疱疹:半枝莲加米泔水适量捣烂,取汁外涂,每日数次。(《浙南本草选编》)

⑥治早期肺癌、肝癌、直肠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