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

癫痫药治疗人格解体-治疗人格解体药研制成功

人格解体其实是一种人格障碍来的,患者会有感知方面的障碍,可能会感觉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很飘渺,离自己很遥远的样子,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它们都是虚假的,当然人格解体还有其他的表现,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人格解体的相关知识吧。

人格解体症状

一旦有人格解体其实是可以及时发现的,那么人格解体症状有哪些呢?

人格解体的症状有:对身体完整性的感知分离,如:患者说“我行走时候,感到自己身体不能跟上我的脚,好像完全分开一样”;自己置身于自我之外看自己,好像分离成2个人;与自己的情感分离,自己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或者感觉情感是虚假的。有时,人格解体的患者很难表达他们的感受,常常想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不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人格解体患者会与自己的情感分离,自己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者体验到的情感是虚假的,有时人格解体的患者往往很难表达他们的感受,试图用平凡的词语表达自己的主观痛苦,如我觉得了我感受不到喜怒哀乐,或我站在自己外面等。

人格解体的现实解体综合征

人格解体是心理疾病来的,那么人格解体的现实解体综合征怎么办呢?

人格可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如颞叶癫痫,服用致,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疾病;表明这类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格解体作为一种原发性精神障碍,其原因尚不清楚较易出现这类症状。研究则认为这类症状是由于精神整合功能削弱之后,患者对自身和环境中的客体感觉模糊和不实在所致。

人格解体某种程度来讲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能一定程度消解人对负面情绪的感知。很多时候,你隐约地感到自己好像已经万分痛苦,却难以做到像正常人那样表达宣泄,于是你仍然和平常一样,跟身边的人闲谈互动,只是可能会有些木讷。人格解体将这种“痛苦”封住了,这让你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痛苦都显得不真实。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是什么

人格解体有些属于现实解体综合征,那么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是什么来的呢?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

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患者诉述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觉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出现,无法消除,感到十分痛苦。

人格解体的治疗

人格解体的治疗其实是越快越好的,那么人格解体的治疗怎么做呢?

对于出现的人格解体精神障碍疾病来说,首先建议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目前的症状。同时可以考虑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相对来说镇静,镇定的类药物以及苯二氮卓类药物,对于治疗人格解体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考虑口服利培酮片作为辅助用药。如果长期如此的话,最好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严重。

通常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为两种异常的内心体验,有多种表现形式。临床医师熟悉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认识本病颇为重要。由于这类症状常伴有知觉改变,患者诉述往往不具体,或用词较为含糊,可引起误诊。这类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并未受损,自知力存在,常感到痛苦,而迫切要求治疗。

躁狂症怎么会使“脑子变聪明的”?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1)心境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美好,感到其生活绚丽多彩,自己也无比幸福和快乐。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其愉快心境颇为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协调,有一定的感染力,往往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情绪可以不稳定,有易激惹性,常以敌意或暴怒对待别人的干涉和反对,但易激惹,情绪常持续时间短。(2)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速,自觉变得聪明,大脑反应敏捷,思维内容丰富,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有时感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表现为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给人一种肤浅和表面化感觉。其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持久,表现为思维活动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使话题突然改变。因此概念不断涌现和想象力丰富,有的出现音联和意联。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自我感觉良好,感到体力强壮,非常健康,有夸大观念,自命不凡,盛气凌人,认为自己才华出众,能力过人,有地位和财富,夸大观念严重时可发展为夸大妄想,多不甚荒谬,有时在夸大基础上出现关系、被害妄想,但为时短暂。(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活动明显增多且忍耐不住,整日忙碌不停,做事有始无终。喜观热闹,交际多,对人热情大方。爱管闲事和打抱不平,好说俏皮话,开玩笑,有时花钱大方,注意打扮,行为轻浮和靠近异性。有时举止粗野,不计后果,食欲、增强。睡眠减少,但精力充沛,毫无倦意。(4)其他症状:面色红润,双目有神,且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和便秘等交感神经功能兴奋症状。发作极为严重时,呈重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活动紊乱而毫无目的或指向性,常伴攻击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错觉和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谵妄性躁狂。 躁狂症的治疗(1)注射药物治疗①氟哌啶醇快速治疗,氟哌啶醇5mg,每半小时肌注一次,至患者入睡为止,日最高量不超过50mg。②氯丙嗪静脉推注治疗,氯丙嗪50~100mg,溶于50%葡萄糖100ml中,缓慢静脉注射,直至患者入睡为止。③氯硝安定肌肉注射治疗,氯硝安定1~2mg,每日3~4 次肌注。此法亦可使患者尽快安静,较安全有效。(2)口服药物治疗①碳酸锂,一般应在血锂浓度的监测下使用,否则易于发生锂中毒。剂量一般不超过3.0g最好在2.0~2.5g/日之间,血锂浓度应掌握在0.8~1.5mmol/L,疗效约在80%左右。注意中毒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出现。若出现中毒,应即停药,加速锂的排泄。②氯氮平,剂量从25mg,口服,每日3次,渐增量至450~600mg/日,为止。其疗效迅速可靠,但易引起白细胞减少,应坚持每周查血一次。③氯硝安定,有较强的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作用,抗躁狂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神经阻滞剂且副反应小,应用广泛,口服剂量每次2~6mg,每日3次服。④苯妥英钠,有肯定抗躁狂作用,其有效剂量为0.12~0.2,每日3次口服。⑤丙戊酸钠,有较好的抗躁狂作用,剂量0.2~0.6,每日3次口服。⑥卡马西平,抗躁狂作用肯定,特别适应于不能耐受锂盐者。(3)电休克治疗是治疗躁狂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安全、有效、迅速的特点,隔日1次,8~12次为一疗程。一般3~5次即可控制症状。(4)维持治疗躁狂症状虽容易控制,也容易复发,故需一定时间的维持治疗。对初发者,锂治疗应在躁狂恢复后至少再维持6个月。对于每年均有发作者应长期用锂盐维持,此时可用缓释剂。(5)抗复发治疗躁狂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常需抗复发治疗。①初发躁狂症的患者,治愈维持一段时间即可逐渐停药,无需抗复发治疗。但若发现有复发的症状如睡眠减少,说话多,活动多,应立即恢复治疗。②反复发作的躁狂症患者,治愈后抗复发治疗要视复发的规律进行。a 一年内有一次发作者,看常在什么季节发作,可在该季到来前服药。若一年内发作无规律性,要常年坚持服药。b 二年以上复发一次者,可在复发的那一年的某个时间开始服药。c 无一定发作规律者抗复发治疗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无需抗复发治疗,但应观察,若有复发苗头应抓紧用药。d 抗复发的药物已公认为碳酸锂,剂量为0.5~0.75,每日2次口服,另外中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常用作躁狂症的抗复发药,如氯丙嗪200~300mg,每晚一次,氯氮平100~150mg,每晚服一次,均有明显效果,有人报道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可替代碳酸锂作为躁狂的抗复发药,剂量为0.12~0.2或0.2~0.4,每日2~3次口服。 抗躁狂药是对躁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发作的药物,专属性强,对精神分裂症往往无效。最早用于临床的有锂盐、某些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治疗躁狂症取得肯定疗效。另外一些精神病药物据报道有抗躁狂作用,如氯硝安定等,因疗效不肯定,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及学术争论,不再介绍,现主要介绍锂盐、卡马西平、丙戊酸钠。(1)锂盐①药理作用:主要与锂离子有关。a 睡眠和电生理:可延长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眼快动潜伏期,缩短眼快动睡眠期。b 心血管系:常引起心电图非特异性改变,T 波变平或倒置。c 内分泌和代谢:对甲状腺素的生成、释放和利用有抑制作用。d 泌尿系统:用治疗剂量的锂,肾小球滤过功能多在正常范围内,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往往受影响,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症状,少数出现尿崩症状。②作用机理:锂的抗躁狂作用机理尚未阐明,研究主要围绕电解质、cAMP和中枢神经递质。a 电解质:锂、钠在细胞膜内外的平衡对膜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锂经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置换细胞内钠,降低细胞的兴奋性。b 环磷酸腺苷(cAMP):治疗剂量的锂对很多酶系如Na+-K-ATP酶均有影响,但研究得最多的是腺苷酸环化酶。c 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通过离体脑片和突触体制备物发现锂能促进突触前膜对NE的重摄取,增高NE在神经元内贮存,增强MAD的活性,促进神经元内NE降解和抑制NE释放,故突触部位NE减少,从而有利于纠正躁狂症的儿茶酚胺活动过度。③临床应用a 治疗前准备:详细检查身体,神经系统,血、尿常规,心、脑电图检查。年龄大或疑有甲状腺、肾病者应查T3、T4、TSH、肌酐或锂廓清率。并应向患者家属介绍锂可能的副作用、早期中毒症状,鼓励病人多饮水。b 疗效预测:目前疗效预测主要根据临床,即从典型躁狂抑郁症,双相病程或有双相家族史和既往锂治疗效果来进行判断。c 抑制剂和剂量:以碳酸锂最为常用。对躁狂症急性期治疗剂量一般为600~2000mg/日,维持量为500~1000mg/日,可分为2~3次口服。d 血清锂浓度:因锂盐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故应对血清锂浓度进行监测,它既有助于治疗量和维持量的调节,也可向医生提供患者是否遵医嘱服药,及时发现逐渐加重为肾功能不良和急性中毒的客观依据。急性期治疗的最低血锂浓度为0.6~1.2mmol/L,维持治疗的血锂浓度为0.4 ~0.8mmol/L,1.4mnmol/L应视为有效浓度的上限,超过此值容易中毒。但血锂浓度和临床表现不是正比关系,因此剂量的调节不能单靠实验室数据,应着重临床观察。④ 不良反应a 消化道症状: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泄、厌食。b 神经系统:可出现疲乏,无力,嗜睡,少数出现记忆和理解力下降,震颤,极个别出现意识障碍。c 心血管系统:以T波低平多见。d 造血系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e 代谢和内分泌:体重可增加,偶见颜面、下肢和胫骨前水肿。f 泌尿系统:多尿、烦恼症状。⑤锂中毒:典型的锂中毒临床征象为急性器质性脑综合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构音困难,共济失调,反射亢进,锥体束征等神经症状,重者昏迷、亡。处理为停用锂制剂,加速锂的排泄,静滴生理盐水,茶碱、甘露醇、重碳酸钠等均有利于锂的排泄,严重时可行血液透析。(2)卡马西平①作用机理:作用于间脑和边缘区,而间脑边缘系统是许多精神疾病的定位区域,是CBZ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作用基础。②临床应用:治疗各种类型躁狂症均有效,疗效不次于锂盐,特别是对加速循环有独到的疗效,对锂盐治疗无效者亦有效,可作为本型情感障碍首选药物。由于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个体差异大,故剂量应个体化。每日600~1200mg,分2~3次口服,最大不超过1600mg/日,要由低剂量逐渐增大,治疗量最大剂量维持2~3周,治疗前要仔细查体,并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脑电图等,治疗期间每周复查一次。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严重毒副反应时及时停药处理。③不良反应a 神经系统:眩晕、嗜睡、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复视、耳鸣、周围神经炎。b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肝功能异常、胃炎、口干等。c 造血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等。d 心血管系统: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低血压、水肿、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e 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潴留、肾功能衰竭、糖尿、阳痿等。f 其他:皮疹、剥脱性皮炎、多汗、发热、甲低等。(3)丙戊酸钠①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增加脑内GABA含量有关。②不良反应:常见为胃肠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个别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和轻度震颤等,毛发脱落,严重的为致性肝坏,急性胰腺炎。③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快速循环型情感性障碍,与CBZ效果相当,还适于治疗急性躁狂,老年性躁狂症。治疗剂量在800~1800mg/日,分2~3次口服。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躁狂症 情感高涨 患者情感高涨时,自我评价过高,表现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可出现夸大观念,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甚至可达到夸大或富贵妄想,但内容并不荒谬。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多继发于情感高涨,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思维奔逸 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多变,头脑中的概念接踵而至,有时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常表现为言语增多、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但讲话的内容较肤浅,且凌乱不切实际,常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活动增多 表现精力旺盛,兴趣范围广,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且忍耐不住,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任何事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事无成。躯体症状 由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故很少有躯体不适主诉,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体格检查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如便秘。其他症状 躁狂发作时患者的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能持久,易为周围事物所吸引。 抑郁发作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情感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躯体症状 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其他 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混合发作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环形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恶劣心境反应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心理:人格解体

心理: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患者可能感到不再是在进行自己的思维、想象、记忆;运动和行为也似乎不属于自己;自己的身体仿若失去了生命、疏远,或出现其它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呢?人格解体又如何治疗呢?

?

 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病因分析

 1.生理学理论分析

 早期的研究者大多喜欢生理学的解释。克利夏伯认为患者有一种?神经病素质?(Neuropathlic Diathesis),而病症发作是起因于神经中枢的功能性局部缺血。让内的观点更直截了当,他认为一个人要维持人格的完整,需要一种充足的神经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被消耗在别处,则会使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变异,从而导致人格解体。近来的研究比较注重药理学与神经生理学方面,以及容易致病的情境因素。潘菲尔德与拉斯莫森证实,对大脑额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此外,特殊药物的摄入以及感觉剥夺情境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2.心理学理论分析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人格解体的中心症状?疏远体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通过对外界及自身的疏远,达到了逃避由外界及自身激起的焦虑的目的。弗洛伊德说,做梦者发现自己刚才所做的恶梦是一场虚惊时,心中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弗洛伊德解释他的一次人格解体经验时认为,这是对内心深处与父亲作对的念头的心理防御反应。

 其他的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格解体是由力比多(性冲动)的变化引起的。那伯格(Nunberg)指出,当一个人突然遭受一项重大损失时,力比多便由原先的客体撤回到自我中去。斯基尔德则认为,力比多同时撤离了客体与自身,转入到潜意识中去了,而这种力比多增强了潜意识的观*动机(Voyeur istic drives),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一种新的观察目光。

 较近的研究已把注意力转到自我认同障碍上来了。加可 布森(Jacobsm)认为,当个体的自我否认由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冲动渲染自我形象时,个体便容易患人格解体症。最近,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即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

 人格解体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思考诉述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到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消除,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

 现实解体

 患者诉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成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为两种异常的内心体验,有多种表现形式。熟悉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认识本病颇为重要。出于这类症状常伴有知觉改变,患者诉述往往不具体,或用词较为含糊,可引起误诊。这类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并未受损,自知力存在,常感到痛苦,而迫切要求治疗。

?

 需要鉴别的是可出现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的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脑器质性疾病

 癫痫、脑肿瘤等脑病均可出现本病的症状。可发现脑器质性疾病作为其原发疾病。

 2、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也可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但都有原发性精神疾病的症状,可以鉴别。

 3、其他神经症

 包括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等。人格解体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症状,且往往不占突出位置,诊断应根据神经症的各项诊断标准作出。

?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

 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

 顺其自然法

 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老母鸡变鸭。?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

 自我精神分析法

 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 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

请问时间感知障碍与人格解体有什么不一样啊,知道的多谢了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时间体验的综合障碍。如感到岁月不再行进,时间已经“凝固”,或到时间“飞驰而过”或以“一张一弛,阵发松散”的形式流逝等。多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

(一)重性抑郁症 患者常感到时间进得很慢,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在抑郁极深时,患者可感到时间停止不前了,具有虚无妄想的患者常常十分逼真地体验到时间的停滞感。因此有人认为时间放慢感是重性抑郁症的一个特点。

(二)躁狂症 则与重性抑郁症患者相反,通常感到时间过得极快,飞逝而过,世界在异乎寻常地“速变”,于瞬息之间完全两样。

(三)精神分裂症 认为时间似乎以阵发性的和松散脱节的形式流逝而过去,以至的有患者诉说时钟受到了干扰。有的患者时间概念障碍是缺乏自我连续性的一种表现。

(四)癫痫大发作(epilepsy grand mal) 在前躯期,先兆出现时,恢复期均存在时间知觉的变化,感觉时间过得极快或极慢。

(五)脑炎(encephalitis)患者在出现动眼危象时,可感到时间过得飞快或缓慢。

(六)在发热、甲亢、服用苯丙胺、酒精等兴奋剂之后,也可存在时间过得很快的感觉。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Krishaber(1873)最早描述了这一症状。Dugas(1898)首次应用了人格解体这一术语。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

对自我的不真实的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的疏远的感觉。

K.Jaspers则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目前把人格解体看做是一个非特殊综合征,颞叶癫痫、中毒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抑郁症等都可伴发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患者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产生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难以将这种体验作出令人理解的说明,感到内在世界或外在世界或内外世界都在改变,而且具有一种含糊的、不舒服的生疏感。常采用“非真实”或“脱离”等来加以描述。

人格解体的基本特征是患者对整个自我感觉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现实解体。此时,患者描述周围环境似已发生改变,周围环境可能像一个舞台装置,为两维空间或平面的,而且颜色也改变了。事物可能变大、变小、变形、变近或变远、变得模糊不清或像何等梦一样。(2躯体解体。此时,患者对身体的体验发生改变,觉得物体的个别部分或者变得很大,或者变得很小:或者是镶嵌在一块的,或者是分离的,等等。(3)情感解体。此时患者体验性情感丧失,不能哭、不忧虑、不能爱和恨,很少表现乐观和自信,较多表现为捻,没有心境变化,与自杀企图无显著关系。研究发现,这些表现可能扩大到包括空间感觉的异常,如失重感、漂浮感、离开躯壳的感觉等。对时间感觉也有异常,如觉得时间加快了或减慢了,以及现在的行动似乎同时也发生在过去或未来。

人格解体容易诊断而难予定义。从临床需要出发,可将上述现象用“人格解体”这一术语概括。由于患者常用“似乎是”来形容他的形形色色的体验,而且感到奇怪,难于描述,因而常常容易被误解,也即被归入某一精神病类型。例如,把“我已”、“我不存在”或“我和身体不在那里”等体验,归入精神性抑郁症的妄想;把情感丧失或感觉到一切行动都是自动的或像纵的木偶,怀疑成是精神分裂症,等等。

G.J.塔克指出,人格解体是一种复合症状,曾被当作原发现象,但通常认为是在像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和神经官能症等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的一种症状,因而在诊断上没有什么特殊性。然而,作为一种临床经验的疾病状态,保持着它的独特性和不变性。一般情况下,这样一些提问可以得到病人是否存在人格解体的印象:(1)你有过自己是两个人的感觉吗(一个在活动,另一个在看着)?(2)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对自己有不实在的体验?(3)你曾否感到自己像一个陌生人?(4)你曾否感到自己和别人之间隔着墙壁或面纱似的?等等。

塔克从300多名患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得出结论:(1)人格解体是一种明确的体验,当用这种方法问到曾有此种体验的患者时,他们是立刻就明白的。(2)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发的内心感觉状态,可能发生于许多情绪状态之下,包括病理的和正常的,亦可出现于忧郁情绪和认识过程障碍的情况之下。(3)具有人格解体症状的患者往往有慢性焦虑、持续性忧郁情感和一不定期程度的思维病理变化表现,在评价人格解体与思维过程的关系中,发现人格解体多见于思维分解与概念界限混淆不清的病例中。(4)人格解体与焦虑有明显关系,但与妄想或幻觉现象没有明显的相关,与猜疑和妄想狂尤少联系。(5)人格解体现象与精神分裂症联系较多,特别是在隐袭性或边缘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疾病患者比在混合性忧郁症中更为多见。而且,许多有人格解体现象的病人也有显著的癔病特征。(6)人格解体在年轻人中较常见,但与性别无关。

有关研究发现,人格解体的发作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月,最常见的为数分钟或娄小时,该症状在许多疾病中出现,但也见于正常人,特别在疲惫状态、药物中毒或似睡非睡之时。孤立的的短暂发作,特别是在疲乏之时,需与颞叶癫痫区别,后者在临床基础上是可以区别的。人格解体可能出现周期性、持续性现象,最常见的病理情况是伴发于焦虑综合症,特别是灾难性综合症或恐怖-焦虑-人格解体综合症。在正常女性中常伴发于轻度的广场恐怖症,亦见于神经症和精神性抑郁,尤其是在严重抑郁时。少年有时在极度恐慌时可出现急性人格解体,从而导致严重行为障碍,但不能误诊为重性精神病。

2、人格解体综合征(Depersonalization syndrome)

人格解体是一种复合的间歇发生现象,它包括有陌生、含糊,不适和非现实感的体验,但限于对整个自我感觉的变化之中,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每次出现的这种体验都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种表现为物体形象的变异、自身的部分变异等不愉快的体验。

病人常常以“似乎是”来描述形形色色的体验。如“现实解体”的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分离脱节、形象怪异、变大或变小、失重飘浮及自体已,似机器人或木偶样等;“情感解体”的患者感到自身情感体验的能力丧失,麻木不仁,似乎不能爱或不能憎、不能悲或不能喜、不能焦虑或不能忧愁等。

人格解体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小时。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药物中毒、癫痫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又称为爱丽斯在仙境综合征(syn-drom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3、人格解体神经症(Depersonalization neurosis)

又称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该病作为神经症很少见到,由Red和Es-quirol首先报告。女多于男,均为青少年期起病,目前病因不明,常突然起病,病程迁延难愈。

临床表现主要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1)人格解体:患者诉述他的情感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以致于不知道如何去恨和爱,不会哭和笑,他的情感和动作好象是别人的,而他象是在演戏。患者有的认为他自己脱离了他们精神活动或躯体,有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或很快等。患者知道这种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故而痛苦,焦虑。

(2)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外界似乎已经改变,对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无生气。有的感到周围象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演戏。外界事物可以显得很大或很小,很近或很远,变得模糊不清,象梦一样。有时感到身体变形了,存在时间或空间的知觉改变。

(3) 当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占优势并持续存在时方能考虑此病,焦虑、抑郁、恐怖是继发症状。可伴有某些躯体不适,患者有自知力。此外要排除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及其它神经症。

各种治疗收效甚微。支持治疗是必要的。可试用森田疗法,睡眠疗法。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对症处理。

人格障碍怎么办,如何正确的治疗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Kraft(1965)复习有关治疗的资料后指出,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1.药物治疗

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4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连。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方面开展。

(1)认知/知觉障碍与古怪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相连: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哌迷清)、哌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曾用于这一组人格障碍病例。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影响下可发生急性精神病其时亦可使用抗精神病药。

(2)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等心绪稳定剂可改善症状。冲动与5-羟色胺水平低有关,而且这些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则抗抑郁剂可发挥有益影响,特别5-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

(3)冲动/攻击性、边缘型、反社会型、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用SSRI、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有效。对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并可合用普萘洛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出现兴奋躁动时,可给予抗精神病药。

(4)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

(5)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6)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7)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

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肢、尾状核下)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手术可改善明显的冲动行为,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进行危机干预。

可成立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针对病人偏离常态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采用学习疏导等方法,通过参加其中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他们自己的偏离行为,逐渐纠正那些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校正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Craft(1965),Mile(1969)都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4.教育、训练和安排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员和律师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这类中心不仅起矫正诊室(clearinghouse)和整顿中心(sortingcenter)的作用,而且提供全日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和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日间医院、工业复员部门、综合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尽管抗精神病药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无效,但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性精神障碍时,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医生对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由于这类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疗会对他有帮助,所以保持诚挚的态度在治疗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这类患者主动配合心理治疗很困难,他们往往不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也难以忍受行为疗法对他的要求。医生要很有耐心,并努力寻找他们可接受的方式和现实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精神药物干预效果不明显。